一项研究的开展,让南宁市市民喝上了本地自产的新鲜水牛奶;一次科研的成果,改变了一个物种生命延续的意义;一次实验的成功,足以让污染生态环境的残渣变废为宝……而这些,都归功于广西水牛研究所的“牛人”们。
十五年创10项世界第一
十五载扬帆破浪,十五载攻坚克难。
1995年水牛研究所挂牌成立,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水牛科研机构,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科研底子薄、专业人才匮乏、生活条件差等困难。但水牛所的专家们抱着对科研的执著信念,硬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跟“水牛”打交道,在牛栏和研究室里忙碌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8月9日,世界首例试管水牛成功“落地”,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让一头一生只能生10头小牛犊的母牛变成了一生可以生30多头小牛犊。
2004年8月15日,通过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移植技术,一头沼泽型水牛顺利生下一只纯种河流型水牛。这项“土牛”变“洋牛”的技术,将土水牛改良成优良水牛所需的时间从12年缩短到了1年。
2006年2月13日,一头杂交母牛顺利产下一对水牛“姊妹花”,他们是世界首例分离xy精子性别控制的雌性水牛双犊。水牛繁殖性别控制的成功运用,满足了水牛奶业发展中急需良种母牛的需要,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8年1月1日,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元园”诞生。这种用本地水牛卵母细胞与国外良种水牛细胞核相结合的重构胚产下的牛犊,是足以令世界刮目的一项研究成果。
2008年2月26日,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顺利诞生;2008年9月9日,世界首例胚胎分割试管水牛“明明”成功落户……
一次次周而复始的试验,一项项科研难题的攻破,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都凝结了水牛所工作人员和科研专家们的辛勤付出和汗水,让中国的水牛繁殖技术在世界的行列中遥遥领先。
15年,水牛研究所的“牛人”们不断攻坚克难,相继在水牛科研成果上获得了10项世界第一!
水牛变身“环境大使”
十五载寒暑交替,水牛繁殖技术的攻坚战在不断打响的同时,科研成果也入村入户。
至今,水牛改良面已扩展到全区96个县(区),灵山、来宾、永福等县相继建立了20多个水牛奶业开发示范基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研究所的“牛人”们经常深入农村宣传奶水牛养殖的益处,多次组织农户技术培训,不少农民由此走上了养水牛致富之路。
2003年,临桂县一位农民致信感谢水牛研究所所长杨炳壮。如今他存栏杂种水牛10头,其中挤奶母牛8头,年生产鲜奶收入5万多元,出售杂交水牛收入4万多元,全家养牛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水牛奶业迅速在广西推广开来,皇氏、完达山、三元、晨光等一批乳业巨头相继落户广西。“皇氏”“壮牛”“百强”等广西著名水牛奶品牌也日渐进入了各大超市,走进了市民的家里。
“让中国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高品质的水牛奶。”杨炳壮就是抱着这样的愿望带领着同仁们工作着。
庞大水牛群体的繁殖研究,不仅推动水牛奶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让水牛变成了“环境大使”。
上世纪90年代,在南宁市的一家食品加工厂里,菠萝罐头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地。而厂外堆放的大批菠萝皮却污染了江河水源,枯死稻田苗麦。当研究所专家们告知水牛能吃进去菠萝皮后,这座濒临关闭的食品加工厂又得以“重生”。
杨炳壮告诉记者,品改后的水牛不仅能够消耗菠萝皮,还能够吃甘蔗渣、木薯渣、豆类渣等一切农副产品的糟渣废物。水牛用它的四个大胃将自然界的“废物”消化成“宝物”,排出有机肥料,保护自然环境。。(记者王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