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给广西传统农业注入活力 |
科技促养牛可以起高楼
“楼来牛,楼来牛,养它几头起高楼。”这是近年来在广西很多地区农民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楼来牛是广西科技厅与贺州市2001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一种良种牛。它与本地牛杂交之后,具有很高的役用、肉用、产奶等价值。如今在广西,农民这样来表达依靠科技养牛带给他们的巨大实惠。
传统观念上,在广大农村,牛仅作耕作之用。广西的水牛拥有量居于全国首位,但却属于缺奶地区,乳品加工具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农业部的有关专家经过调研认为,广西的水牛奶业将“大有可为”。2002年,广西把水牛奶业开发项目纳入广西主导产业。2003年,广西科技厅下达了“奶水牛和楼来牛品改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的科技攻关计划,配套国家科技攻关引进项目“广西水牛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共同实施。
从此,广西的水牛奶业发展进入了加速期。在广西科技厅的主持下,科技人员利用广西成熟的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生物技术,并从国外引进了优良品种与本地牛杂交,把本地水牛改造成既可耕地又可挤奶的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奶、肉两用水牛。
有了奶水牛还不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帮助农民把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于是,广西科技部门完善了水牛品种改良网络,建立和健全饲养奶水牛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同时扶持牛奶加工龙头企业,树立广西水牛奶品牌。经过逐渐实践,广西还探索出了奶业开发较好的“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解决了多年来农民原料奶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奶水牛集约化养殖综合技术示范区也在灵山、北流、武宣、博白等10个县(市、区)开始建立。2003年,广西水牛品改11个示范县进行水牛杂交配种12万头、受胎率达到52.66、挤奶水牛2025头,农民实现增收1800万元。
丁宣宝是灵山县文利镇南城村的一个农民,过去生活很困难,2003年他养牛14头,种草10多亩,利用10头挤奶,1头纯种尼里种公牛配种,至今两项收入达8万多元。而过去生活同样拮据的村民袁进中,两年前向乡亲赊了2头奶水牛养殖。如今,他家养牛已发展到4头,利用2头挤奶,去年出栏2头种牛,两项纯收入达2.3万多元。
在牛奶加工“龙头”带动和政策推动下,一扇通向小康生活的大门向当地村民开启。“多养一头牛,奔康不用愁”成了当地农民的新观念。群众养殖奶水牛的热情与日俱增,纷纷以多种形式投资养殖奶水牛。有人还为此算过一笔账,农民养殖一头奶水牛挤奶,年可获纯利四五千元,一个养殖户可养10至15头奶牛,仅此一项就可脱贫致富奔小康。
而今,灵山县已成为“中国奶水牛之乡”和全国最大杂交水牛生产和供应基地,形成了“大改良形成大基地,大基地促成大市场,大市场刺激大流通,大流通加快大改良”的良性循环,杂交奶水牛生产已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到2003年,灵山县累计生产杂交水牛26270头,农民增收5534.6万元,提供优质水牛鲜奶1328吨,增收478万元。